華視傳媒內亂董事長被“逼宮”
來源:
發布時間:2011/11/27
瀏覽次數:0
華視傳媒(Nasdaq:VISN)起訴數碼媒體集團(DMG)原股東過度粉飾財務數據,致使其收購價格出得太高,拒絕支付余下款項;DMG拿不到錢反被告,原DMG現華視傳媒股東橡樹投資和戈壁投資一紙告示公布于媒體,指責華視傳媒業績下滑太厲害,欲罷免現董事長李利民。
據記者了解,華視傳媒股東包括華視傳媒的兩位創始股東、長期投資方麥頓、戰略投資方分眾傳媒等,兩位向董事會發公開信的股東橡樹投資和戈壁投資,合計持有股份約7.5%。
華視傳媒目前是中國最大公交地鐵移動電視廣告運營商。
火速的并購
華視傳媒的做事風格用雷厲風行來形容非常貼切。
2005年4月,華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在深圳創立,2007年赴美上市,融資1.08億美元,在當時創下納斯達克最快上市公司的紀錄。
在公交廣告領域實現突破的華視傳媒,要進入地鐵領域,卻并不順利,而此時,北京DMG擴張迅速。
DMG創立于2002年,覆蓋7個城市、27條地鐵線路,并有3.4萬個地鐵電視終端,和香港地鐵線路的獨家廣告運營權,對華視傳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華視傳媒2008年就開始與我們聯系,當年開價是8000萬美元。但是,我們沒有同意。”DMG一名創始人表示。“2009年12月,華視傳媒將會與DMG等幾家公司一起競標,但是憑華視傳媒當時的能力,成功競標完全沒希望。為了得到地鐵項目,9月份開始,華視傳媒又與DMG接觸,談收購的事宜。”上述人士表示,“他們將價格開到了1.6億美元,11月雙方火速簽署收購協議。”
本次收購價格1.6億美元,華視傳媒首期支付4000萬美元以及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票,其余款項,華視傳媒承諾將在接下來的兩年,分期付款。“2010年11月要還款時,華視傳媒開始與我們討價還價,想要延期支付,我們表示同意。”該創始人表示。
但在2010年12月29日,華視傳媒在美國高等法院對DMG提起訴訟,理由是:DMG前股東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誘使華視高價收購了DMG,華視并拒絕支付剩下的6000萬美元。“他們的指控非常奇怪,當初收購的時候,華視傳媒并沒有對DMG的具體營收數字提要求,只要求提供一份審計后的業績數據,并且華視傳媒等到要還款的時候,才想到起訴我們,是不想還錢了。”上述DMG創始人表示。
華視業績好與壞?
不過DMG創始人的上述說法,遭到華視傳媒否認。華視傳媒內部人士稱,沒馬上起訴,因為看到繼續合作的可能性。
上述人士表示,“說華視傳媒沒有對DMG的審計報告進行要求,完全不符合事實。DMG必須提供經過一所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嚴格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是當時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收購比較緊急,本著對DMG的信任,一個月之后,安永才給我們提供相應數據,但這與DMG提供的財務數據,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此差異主要體現在2009年前8個月DMG的凈收入與凈利潤,DMG報告這兩項數字為1.04億元人民幣及-5010萬元人民幣,而安永報告為6680萬元人民幣及-1.8億元人民幣,兩者差異很大。“DMG前股東打官司,一天沒有判決,錢就能拖一天不支付。華視傳媒現在業績下滑,股價目前已經跌得只有零頭,也根本無力支付余下款項。”上述DMG創始人向本報表示。
但華視傳媒認為業績下滑之說并不成立,“2011年前三季度,華視傳媒的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7%,業績增長非常強勁。最近幾個季度以來由于受部分中國概念股財務丑聞以及美國股票市場整體行情低迷拖累,華視的股價表現相對疲弱。我們認為股價的暫時波動主要是由于市場因素造成。”華視傳媒管理層回復記者說。
原告變被告
雙方的互相指責,迅速演變成一系列的官司。2月22日,DMG前股東集體向紐約法院遞交法律意見書。25日,DMG又將華視傳媒告上法庭,認為華視傳媒違反并購時簽訂的各項協議,并要求華視傳媒履行所有協議,補償性損害賠償金判決等。
該案于今年5月份在美國紐約州高等法院開庭審理。11月3日,該法院下發裁決書認為,華視傳媒提供的證據不足以確證DMG前股東構成欺詐,因此不支持華視對DMG提起的關于欺詐的訴求。法院宣判華視傳媒敗訴,要求啟動抵押華視傳媒3000萬美元資產的法律程序,以償還收購DMG的分期款項。
11月15日,華視傳媒DMG前股東的主要股東橡樹投資和戈壁投資又選擇再公開致信華視傳媒董事會,聲稱對這家公司的未來感到十分擔心,要求董事會另覓人選接替李利民出任華視傳媒董事長。
11月16日晚,華視傳媒官方回應稱,董事會高票通過決議,支持李利民繼續擔任華視傳媒董事長兼CEO。
董事長的職位無憂,但是其治理公司不善的說法則被股東橡樹投資和戈壁投資在媒體上進行渲染。“尤其在收購DMG的地鐵廣告業務以后,華視傳媒令人費解地解聘了大多數關鍵銷售團隊,導致并購后的整合失敗。”“不可否認的是,李利民曾經對DMG有很高期許,還擬出了DMG單獨上市的計劃。李開始讓DMG繼續獨立做地鐵業務,華視傳媒繼續做公交業務,兩者分開經營。但一個月后,華視傳媒和DMG銷售人員開始惡意爭搶業務,DMG高層被架空,看不到前途DMG人員紛紛離職。”DMG一名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華視傳媒否認對DMG整合不力的指責,并稱,2010年全面整合數碼媒體集團后,DMG地鐵電視平臺的收入有了非常大的增長。“2010年該平臺的收入較并購前的2009年實際收入增長一倍多;2011年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繼續高速增長。”
華視傳媒稱,排擠DMG團隊也是完全虛構。“華視在收購數碼媒體集團后,自然要對雙方團隊進行整合,原則是完全一視同仁、擇優錄取。再者,媒體公司人員流動率本來就比較高,流動的最主要原因,是業績未如理想而主動離職,華視傳媒從未有過大規模解聘原DMG員工的事情。”“由于華視傳媒的排擠,目前原DMG的員工還留下來的,將近10人左右。”DMG一名原高管表示。不過這一數字,被華視傳媒更正為至少還有60名。
對于與DMG原股東之間的糾紛的法院判決,華視傳媒并不認可,表示還將繼續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