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成網站促銷的“雞蛋”
來源:
發布時間:2011/11/11
瀏覽次數:0
最近,當當(微博)網12周年店慶,又一次大規模降價促銷,10萬種圖書“二折起”、“四九折封頂”、“滿100返200”的廣告鋪天蓋地。各大購物網站也紛紛出招,京東(微博)商城宣布“購書滿200打對折”,北發圖書網打出“全場40余萬種圖書1折起售”……網絡圖書價格大戰硝煙再起。
而與此同時,新近倒閉清倉的北京多家“光合作用”書店一片狼藉,甚至店內圖書和家具都被供貨商哄搶一空。7月,“風入松”書店倒閉,老讀者還曾嘆息“風聲依舊,書魂安在?”,如今,大家又在追思“光合作用”里熟悉的咖啡香。
民營書店的冷清蕭條與購書網站紅火形成了鮮明對照,簡直可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這種極端局面加深了出版界人士的憂慮,“網站低價傾銷,讀者逐漸認可了書在原價上打二三折的‘正常’與‘合理’,出版社的艱難和實體書店的倒閉,就最終出現在這條因果鏈上。”一位出版人道出其中聯系后感慨:“書賤傷書,更傷讀書人。”
雞蛋效應
網站“燒書”是為帶動其他商品銷售
當當網參加本次“49折封頂限時搶”活動的圖書包括8大類,專區內全場圖書均半價以下,部分圖書低至1.9折。活動期間,消費者購買綠色圖標的圖書音像制品,另享單張訂單滿100元返還200元購物禮券,禮券可買服裝等其他多種商品。
記者算了一下,原本49折的圖書加上這一返利活動,幾乎等于白送。難怪有消費者戲言當當網這是在“燒書”。在一家出版社負責網絡營銷工作的吳先生證實了這種說法。“就是賠本賺吆喝,出版社給網絡書店的折扣沒有那么低,肯定是賠錢的。”可各大網絡書店為什么要做這種賠本的“傻事”呢?
吳先生告訴記者,這其實是大型網上商城慣用的營銷手段,“就像很多大超市,往往用雞蛋等商品做促銷來吸引人氣一樣,圖書在一些大型網上商城現在發揮的就是‘雞蛋效應’,以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據了解,這種促銷大戰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人氣,搶占市場份額,今年6月京東商城的類似做法已引發出版界抵制。
按說,圖書定價由出版社說了算,網站愿意賠錢賣是他們自己的事,可事實卻沒那么簡單。據吳先生說,雖然現在出版社不得不依靠網上書店“走量”,但他們對網站低價傾銷圖書的做法非常反感,因為“這是把價格戰的壓力轉嫁到了出版社身上”。由于網上圖書折扣越來越低,很多實體書店為了生存,會要求出版社降低批發折扣或者返點,甚至很多書店承受不了這種價格戰而關門倒閉,導致行業利潤進一步攤薄,這無疑加劇了圖書出版業的困境。
多米諾效應
實體書店吃不住勁接連倒閉
網絡書店不計成本的折扣一浪接一浪,每一次波動似乎都給出版界帶來震動。在京東商城不久前的促銷活動中,中國出版協會等三家行業協會甚至做出聯手封殺京東,停止為其供貨的協議,一時成水火之勢。甚至有行業領導驚呼“出版行業將會因此遭受滅頂之災”,他們認為,持續的“折扣戰”給圖書出版行業帶來的是一種“多米諾效應”的惡性循環,備受關注的書店倒閉現象正是其中一環,而“出版社將會成為折扣戰的最終受害者。”
最近相繼倒閉的“風入松”和“光合作用”最后都死于“資金鏈的斷裂”。三聯書店副總經理翟德芳分析說,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邊是費用的上升,一邊是銷售的下跌”,她表示,電子商務對傳統書店的生存空間擠壓相當厲害,整個實體書店銷售下滑。
“風入松”書店的董事長王洪彬曾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房租、水電、員工工資、經營管理,各方面的費用加起來,我們只有以八個百分點的差價把書賣出去,才能保本。”然而,這一差價實際上很難得到保證。“卓越、當當、京東等網絡經銷商紛紛低價售書,對我們的零售業務造成了巨大沖擊,很多人甚至先來書店選書,再到網上采購。”
據統計,最近4年來,全國已經有近萬家實體書店倒閉,網絡的超低價競爭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么多書店的倒閉使出版業雪上加霜,很多書款成了呆壞賬,血本無歸。
記者從海淀法院了解到,有兩家出版社把“風入松”書店告上法庭,原因是拖欠30多萬元書款,法院經調查情況屬實,但“風入松”的法人卻表示暫時無力支付,等找到新店面恢復營業將積極還款,對此出版社也毫無辦法。而“光合作用”也發生同樣的欠款風波。
2010年度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報告顯示,去年我國整體圖書零售規模達到370億碼洋,其中網上書店碼洋規模大約為50億,很多出版社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實體書店,書店的欠款和倒閉確實使他們有了“滅頂之災”的憂慮。
賤賣效應
6成讀者認為好書越來越少
隨著書店和出版社之間出現大量呆賬壞賬,出版社的回款難度逐步加大,出版社將難以有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出版高品質優秀圖書,導致跟風盛行,盲目出版,低品質圖書越來越多。如此惡性循環,會進一步影響到造紙和印刷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
在這個惡性循環中,最受傷的還是讀書人,圖書質量不斷下降,好書難尋如今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最近一項關于圖書的網絡調查表明,61.9%的被調查者覺得值得購買的新書越來越少。
劉先生表示,當前新書質量越來越差,一些書籍不是故作“深奧”,就是毛毛糙糙,“有時我查資料基本上看個書籍目錄就可以了,其內容千篇一律,正應了那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另一位受訪者李洪嵩也發現,現在的書籍雖然種類繁多,但是需要讀者有“火眼金睛”,“像很多外文翻譯書籍裝幀精美,但一看內容就能發現是拼湊的”。還有受訪者表示,“虛張聲勢”的書越來越受歡迎,“比如投資理財、養生育兒、成功學三大類書籍不論在網店還是實體書店都是最火的。但是這些書真的有用嗎?”
《讀庫》主編、著名出版人張立憲在談到“好書”標準時對記者表示:“做得好的東西是什么呢?五年前編的書,現在還在賣,還在加印,就是很好的。一個做出版的人,他的產品不至于上架兩個月就被下架,退回庫房,化成紙漿,這就很好了。”但現實的情況令他無奈,“中國一年出版二十多萬種書,很多達不到這種標準。”他直言現在“圖書這個行業很落后”。張立憲歷時5年,耗資百萬做出一冊精美的《青衣張火丁》,目前賣了還不到2000冊,但他認為,這本書可以賣10年。可像他這樣不計成本得失只求做出好書的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
搶書效應
拿起鼠標搶到手軟收到書后基本不看
圖書市場的“冰火兩重天”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它改變了以往圍繞在書店周圍產生的“讀書人圈子”,代之以瘋狂點擊鼠標的“搶書族”。圖書不再是一種可以滋養心靈的精神食糧,而成為一種無底線賤賣的商品。買書不再是一種悠閑自娛的活動,竟需要拼體力和反應。“搶書族”一般通過微博、網站廣告、郵件等媒體獲知促銷信息,提早關注想要購入的書,然后在規定的時間段進入網站“秒殺” 。
今年8月當當網的一次限時搶書活動在零點開始,所有的童書以50元的價格搶購,包括那些幾百元上千元一套的書,網友稱此種促銷“史無前例”,原因是“被京東給擠兌得爆發了”。“搶書族”們群情激昂,半夜開戰,守候在電腦旁邊,瘋搶那些標價很貴的書。雖然事后有很多訂單被毫無原因地取消,網友大罵此活動是“自擺烏龍”,但新的促銷活動開始,大家仍然熱情不減。
曾自詡“讀書人”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他現在已經“搶書成癮”,“真是太便宜了,一箱才幾百元,幾次活動搶下來,把以前沒買的世界名著都湊齊了。”可是這成箱的名著最后,大多沒有擺脫深鎖箱底的命運,“以前那種好不容易買到一本好書的狂喜早就找不到了。”林先生現在經常告誡自己,在搶書活動中要“淡定”,可一拿起鼠標就手癢癢,床下的書箱也越積越多。在京東今年的一次搶書活動中,發生了因為人太多服務器被擠“癱”的情況,老板向網友道歉時說:“大家不要太急切,讀書人請淡定。”
當讀者習慣了在網站像在早市上揀處理的蘿卜白菜一樣“搶書”時,大家關心的只是打幾折,是否“折上折”,書籍所帶來的文化意義和滋養心靈的作用似乎已經無人在意。
網購效應
出版商善加利用正好可以擺脫發行商
南鑼鼓巷附近的“樸道草堂”是一家仍在堅守的民營書店,固定會員只有幾百人,但會經常光顧,會開“讀書分享會”討論一本好書,會在“讀書沙龍”里分享感受,會在毫無分類的高大書架間期待和一本好書的“艷遇”,能為這些讀書人服務,老板周先生感覺很幸福。這樣的讀書風景在這個城市已經越來越少見。
《讀庫》主編張立憲告訴記者,現在《讀庫》有3萬多自稱“庫娃”的鐵桿粉絲,還有定期的座談和講座。面對網購這種不可抵擋的大趨勢,他認為完全可以加以利用,“這樣我們可以把發行商甩開,直接面對讀者,雙方都做一個歡天喜地的交易,不至于被一個既不懂書又不愛書、做事情也不規矩的發行商轉一道手,給雙方以傷害。”
張立憲目前在自己的“讀庫”網站已經開始嘗試這種“全直銷”的模式,除了《讀庫》之外,他做的其他書都在自己的平臺銷售,這些書定價不低但品質非常高。“像《童年與故鄉》這樣一本書,我們戰戰兢兢地定價六十八元、七十八元,因為書是要正式出版,要有一個公開的定價,假如在我們自己的平臺上銷售,價格可以再低,可以把本來預留給發行商的利潤釋放給讀者,或者釋放給更好的用紙、更好的印工。靠這樣的模式,我們可以用國際適用的制作成本、國內適用的較低定價,讓讀者買到性價比很高的書。”
而書店的變革也成為大勢所趨,否則只有坐以待斃。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建議:“把書店作成文化交流俱樂部是個很好的創新,以后看紙質圖書的人越來越少,但文化的交流和互動還是需要的。”自稱依然對紙質圖書情有獨鐘的陳少鋒說:“一個城市沒有書店意味著什么?那就真的麻煩了。”